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经贸商机

非开行副行长:中国对非洲基建的帮助 策略比金钱更重要

时间:2017-07-14 09:48:53   作者:   来源:

    【财新网】(见习记者 田佳玮)“非洲在一些问题上参考了中国的做法,但更多地是对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批判性吸收”。近日,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塞勒斯汀‧孟加(Celestin Monga),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对谈时,如此描述非洲发展过程中,对外来经验的汲取和转化。

  出身喀麦隆的孟加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世界银行高级经济顾问,也是巴黎第一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曾在多个学术、金融服务和国际发展机构中担任要职。

  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孟加认为,中国在非洲搞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要讲求策略。他还说,中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孟加说,如果回溯历史,中国现在所做的,美国在18世纪就已经做了;而常被认为是“中国模式”代表的加工出口区、工业区模式,此前在新加坡、意大利等国也都已经出现。

  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讨论非洲采用了“谁的模式”,而是讨论非洲应该优先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孟加说,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能够吸收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labor intensive industry),这也是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路径。

  对于非洲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孟加看来, “中国要帮助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需要钱,更需要的是(提供)策略(strategy)。”

  他分析,基建非常耗钱,且通常并不能够迅速得到所需要的经济回报。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选择具体且具有战略性的位置着手基建,而不是同时在境内各个地方“遍地开花”。

  “中国的经验是选择像深圳这样能够建造港口、机场的城市,然后建造工厂,出口商品。在非洲也应该选择港口城市,建造基础设施,这样更容易吸引投资、建造工厂、投入生产。” 孟加认为,中国要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指导,分享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年来在非洲日益吃重的角色和不断增长的投资,也引发一些西方舆论对 “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对此,孟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能使非洲受益,使世界受益。那些说“中国威胁论”的人,实际上心中并不这么想,他们只是嫉妒中国的发展。他说,非洲欢迎中国任何形式的经济参与,而非洲各国政府也有责任制定规则,使中国在非经济活动实现双赢。

  中日印非洲竞合

  今年5月,非洲开发银行第52届年会在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府甘地讷格尔举行。印度总理莫迪在大会上力推印度和日本共同参与的“亚非增长走廊”计划。该计划是由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6年11月共同宣布的,主要构想是通过修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亚洲、非洲和中东的贸易和投资。有分析认为,日本和印度共推的“亚非增长走廊”,意在“叫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对此,孟加回应说,非洲开发银行的年会今年选在印度召开,没有什么特殊意涵。因为,年度会议一般都会选在成员国召开,而印度也是非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

  孟加说,非洲对基建、农业转型、能源、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需求特别大,非洲能够为所有投资者提供投资空间,这是美国、欧洲、中国等地所不能满足的。他也说,印度在非洲的投资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并重申非洲欢迎任何在这些领域有发展经验的国家前来投资。

  “现在在非洲有6亿人没有用上电,印度有兴趣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上对非洲投资。”孟加说,非洲想要吸引印度公司,不仅仅因为投资有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知识经验。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在非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秉承“美国优先”原则的特朗普政府,则提出要减少外援额度,并减少美国对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的出资。

  对于非洲接受外援的问题,孟加说,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外援的用途。“如果这笔钱用来投资,创造财富,增加就业,则是好事。如果这笔钱只是用来财务消费,那么就没有太大裨益。”

  非洲欢迎外援,但孟加同时表示,回溯历史,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大洲是仅靠外援就得以生存发展的。真正需要的是投资,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和私人投资,这些投资会流向高回报的行业,促进经济发展。

  “最终,非洲真正需要的是提高的是自己的本土资源, 例如税收。”孟加认为,现在非洲整个大洲的税收是5000亿美元,但仍然不能够满足很多领域、部门的需要,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