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18日电(记者桂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有共同的发展需求。专家认为,中非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促进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与交融,推进中非产能合作与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
非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市场潜力巨大,非洲国家也普遍谋求加快工业化进程,急需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中国正在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资金、技术、高性价比的装备和水泥、钢铁、光伏等优质富余产能。
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戴兵指出,中非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
他在河南新乡举行的“中国与非洲:发展战略的对接与交融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中非发展战略要做好中国富余产能和非洲工业化需求的对接,下一步将逐步引导中国企业“捆绑式”走出去,形成生产、加工、金融、物流等产业集群,抱团出海,避免“单打独斗”。
戴兵透露,中非产能合作已根据非洲国家区位优势、发展潜力、经济互补性等因素,选择了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四国先行先试。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表示,对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1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非洲的市场和资源是驱动中企进入的重要动力,而中国富余产能也正为非洲带来就业、优质产品、技术和发展观念。
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认为,中国产业向非洲转移,国企和民企可以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市场,以避免无序竞争,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成功率。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指出,产能合作很可能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心,要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重化工业应该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重点。
他也提醒,开展中非产能合作,应以非洲需要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环保门槛,不能让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益的产能转移到非洲。
中国曾提出在对非合作中要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官方也多次强调,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绝不会走强取豪夺和掠夺式开发的殖民老路,也绝不以牺牲非洲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
近年来,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突飞猛进。2014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22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60倍。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南非峰会将于12月举行。此次峰会将推动中非关系全面转型升级,中非发展战略与优势的对接也将成为看点之一。
此次研讨会也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15年年会,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为期两天,18日闭幕。来自全国近80位专家学者就“中非产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非洲发展”“非洲治理”等议题进行了研讨。